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60年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無數仁人志士為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歷盡千辛萬苦而上下求索,歷史已經證明: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才是惟一正確的出路。
80年前,在浙江嘉興南湖"紅船"上,黨的創立者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從那以后,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不斷集中全黨的智慧,總結經驗,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的理論原則,為中國的獨立、統一、民主、富強指明了光輝的道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發展才是硬道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一國兩制"、"三個代表"……這些人們脫口而出、耳熟能詳的語句,作為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理論創新成果,像一座座里程碑一樣記錄了80年歷史的足跡,不僅成為中國人民難以磨滅的記憶,更是黨一步步走向成熟、黨的理論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歷史見證,并最終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斗爭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代課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為民族的振興創造了基本前提。建國以后,在以他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并在探索現代化建設道路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1921年7月23日,先是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李漢俊家中,31日又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作為黨的"一大"代表之一的毛澤東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中國共產黨在通過的第一個黨綱中就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這表明黨從一開始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就有了新的領導核心;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就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有了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的解放運動就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運動的一部分。
2、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翻開《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開卷第一篇第一句話便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1922年7月,剛滿一周歲的中國共產黨,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1926年3月,鑒于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中國民黨右派的進攻,鑒于黨內對于放棄統一戰線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錯誤,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
3、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
北伐戰爭的勝利發展,使一個以湖南為中心的轟轟烈烈的中國農村大革命風暴迅猛興起。1926年9月1日,毛澤東發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首次明確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
1927年3月間,毛澤東又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這是革命成功的首要因素,并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關于建立農民武裝和農村革命政權的偉大戰略思想,為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4、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大革命失敗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緊急召開了"八七"會議。會議批評了以陳獨秀為首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在會上發言強調:"要特別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八七"會議是中國革命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折,此前的"八一"南昌起義在實際行動上實踐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這一方針,從而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的歷史新時期。
5、黨指揮槍
1927年9月,毛澤東率攻打長沙受挫的秋收起義軍經一路苦戰,于29日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當晚,毛澤東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小組,營、團設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
三灣改編首次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是確立黨指揮槍的開始,是建立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6、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紀律。早在1928年春,工農紅軍在井岡山時,毛澤東就規定了三項紀律;1928年夏,毛澤東又提出了六項注意。1929年以后,毛澤東將三項紀律確定為:一、一切行動聽指揮;二、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三、一切繳獲要歸公。同時,將六項注意增加到八項注意,從而成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這些紀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它對于人民軍隊的建設,對于正確處理軍隊內部關系,團結人民群眾和確立人民軍隊對待俘虜的正確對策,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7、兵民是勝利之本
毛澤東早在1928年間的井岡山紅軍時期就率先指出,人民群眾是進行革命戰爭的主體,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這是毛澤東對"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科學概括。
中國革命的歷史,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都證明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這一理論。
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毛澤東領導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在他的光輝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正式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
這條道路代表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我國人民正是沿著這條道路,以必勝的信念和大無畏的精神,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才一步步地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9、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1928年后,黨和紅軍中的一些同志不注重調查研究,生吞活剝地搬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和外國革命經驗。為糾正這種教條主義傾向,1930年5月,毛澤東寫了《反對本本主義》這篇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科學論斷。
這篇文章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國情"的重要思想,啟示中國革命者要通過調查把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同本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從而制定出正確的方針政策。
10、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在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轉入抗日戰爭的緊要關頭,為勝利肩負起新的歷史任務,迫切需要從根本上總結黨長期斗爭的歷史經驗,以便從思想上、理論上分清是非。為此,1937年7月、8月,毛澤東先后寫了《實踐論》和《矛盾論》兩篇光輝著作。其中在《實踐論》中提出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并指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論》及《矛盾論》對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幫助全黨從思想上清除王明教條主義流毒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延安的整風運動作了理論準備。
11、論持久戰
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近一個年頭,投降派主張對日再戰必敗的"亡國論",也有人因為打了一兩個勝仗,就大談"速勝論",為駁斥這兩種觀點,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發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的演講,指明抗日戰爭的進程將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作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一科學論斷。
《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正確地規定了持久戰的方針,具體地規劃了進行戰爭的途徑、方法和戰略戰術,指明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方向,是中國爭取抗戰勝利的理論綱領。
1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是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特征。1938年10月,毛澤東精辟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國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處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成功地指導了中國革命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的理論成果,又是保證進一步結合的理論前提。
13、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抗戰出現了中途妥協和內部分裂兩大危險,國民黨軍多次制造摩擦事件,襲擊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在此復雜情況下,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在為紀念抗戰兩周年發表的對時局宣言中提出了"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鞏固國內團結,反對內部分裂";針對國民黨軍向根據地的進攻,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正確原則。
中國共產黨針對來自國民黨營壘的妥協投降和反共逆流所實行的正確斗爭原則,對于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和進步,起了極其重大的作用。
14、三大法寶
1939年10月4日,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總結了黨18年的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第一次全面深刻地闡述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并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三大法寶是馬列主義的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論上武裝了黨,武裝了黨的干部,對于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黨,起了重大的作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黨的三大法寶的勝利。
15、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為克服存在于黨內的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影響,黨中央決定于1942年在延安開展整風運動。1942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黨校作了《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說,指明了整風的內容和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同時,明確指出,整風運動有兩條宗旨是必須注意的:第一是'懲前毖后',第二是'治病救人'"。
整風運動創造了運用學習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法,開展黨內斗爭、解決黨內矛盾,使全黨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黨的七大的勝利召開、為抗日戰爭和民主革命的最后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16、為人民服務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為追悼張思德同志而召集的會議上高度贊揚了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并號召全黨全軍都要發揚和學習這種革命精神。毛澤東強調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我軍的宗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思想對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提高部隊的戰斗力,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起了巨大的作用。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就是深受這種思想的光輝指引,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17、三大作風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的七大會議首次系統地深刻總結和論述了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三大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踐、密切聯系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
三大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資產階級政黨的顯著標志,它對于保持中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性質和保證中國革命的勝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8、毛澤東思想
1941年3月,《共產黨人》雜志上首次出現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提法。1942年7月1日《晉察冀日報》首次使用"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
1945年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七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的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這樣定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出理論概括而形成的科學思想體系。
19、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1946年8月,毛澤東在和美國記者斯特朗的談話中首次提出了"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并從此為世界人們所熟知。1958年12月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武昌會議期間又再次強調了這一論點,并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毛澤東指出,對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要"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是無產階級政黨指導革命斗爭的一個基本思想,也是革命人民克敵制勝的思想武器。
20、一化三改
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思想早在1949年3月的七屆二中全會就已提出,后歷經毛澤東的幾次修改,于1954年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將這條總路線載入憲法?偮肪規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在這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就是"一化三改"的總路線。
"一化三改"的總路線是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歷史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的新綱領,"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
2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團談話時首次提出了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這五項原則寫入了1954年4月雙方達成的《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的序言中,從此為世界各國所熟知。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直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
22、論十大關系
1956年4月,毛澤東首次提出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1965年12月27日,由劉少奇建議,并經毛澤東同意,中央將《論十大關系》作為黨的文件印發縣團以上黨委學習。其主要內容為:
前三條講重工業、輕工業及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及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第四、五條講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后五條講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
《論十大關系》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篇之作。
2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看這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這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作為黨的一項重要方針定了下來。
這兩個口號確定了我黨有關科學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針,是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繁榮進步的根本保障。
24、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
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是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提前完成和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的情況下召開的。大會指出,我國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上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這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八大的路線方針是黨在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對馬列主義的創造性的運用,也是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25、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為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26、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在我國存在兩類社會矛盾: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解決的方法也不同。前者需要用強制的、專政的方法去解決,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說服教育的"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去解決,決不能用解決敵我矛盾的方法去解決人民內部矛盾。
正確區分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是毛澤東思想學說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要發展。
27、四個現代化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整個國民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這是首次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