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挑戰未來走向新世紀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開拓創新,提出了"三個代表"和"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等重要思想,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以什么來治理國家和怎樣治理國家的時代課題,成功地持續、發展、擴大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輝煌。兩代領導集體路線的連續性堅持得如此之好,在我黨的歷史上和共產國際共運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范例。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在探索新道路過程中,黨走向興旺,國家走向強盛。
56、鄧小平理論
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正式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他指出:鄧小平理論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從此,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正式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57、十二大關系
1995年9月28日,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上作了《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的講話,精辟地分析論述了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十二種關系。
這些關系包括: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速度和效益的關系;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第一、二、三產業的關系;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關系;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公有制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的關系;收入分配中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關系;擴大對外開放和堅持自力更生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處理好以上十二種關系,對社會主義理論建設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指導意義。
58、新時期三大綱領
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完整地概括了新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三大綱領: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59、全面認識公有制含義
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他指出,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這種對公有制經濟的認識,與以前相比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對統一認識、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將產生重要作用。
60、科教興國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5月26日,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發表了題為《努力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的講話。在1997年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再次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
他指出,要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要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
61、二十字方針
"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在1994年1月24日至29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江澤民首次提出這二十字方針。3月,八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李鵬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這一方針又加以詳細論述。
經濟建設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開放是推動發展的動力,發展與改革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而保持社會穩定則是發展經濟和順利進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62、從嚴治黨
1997年9月12日,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鄭重提出了"從嚴治黨"的重要思想。2000年1月14日,江澤民在中紀委會議上對"從嚴治黨"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江澤民指出,從嚴治黨,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保證。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從嚴治黨的重大意義,堅決落實從嚴治黨的方針,堅持從制度上確保從嚴治黨方針的貫徹實施。
63、八項主張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就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若干重要問題提出了著名的八項主張。
(一)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進程的基礎和前提;(二)對于臺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系,我們不持異議;(三)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是我們一貫的主張;(四)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五)面向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于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六)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七)要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做主的愿望,保護臺灣同胞的一切正當權益;(八)我們歡迎臺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愿意接受臺灣方面的邀請。
這一講話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一貫性和連續性,體現了發展兩岸關系、促進祖國統一的決心和誠意,也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64、國有企業改革
1995年5月22日、6月26日,在上海、長春召開的企業座談會上,江澤民提出了"堅定信心,明確任務,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1999年8月12日,江澤民針對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第一,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經濟;第二,堅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方向;第三,大力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第四,切實解決國有企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第五,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第六,建設高素質的經營管理隊伍。
65、三講
1995年11月6日至8日,江澤民在北京考察工作時首次提出,對于干部進行教育時,要強調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1999年6月28日,江澤民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三講"是緊密相連和互相統一的,核心是講政治。在黨中央的部署下,"三講"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起來。
通過"三講"教育,進一步提高了全黨的理論水平和政治水平,提高了領導干部正確把握形勢、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了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66、農村政策的基石
1998年9月,江澤民在安徽考察農業和農村工作時談到,"深化農村改革,首先必須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
10月12日召開的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認為:農業、農村和農民關系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為了完成我國跨世紀的發展宏圖,就必須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保持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保持農村社會的穩定。
67、兩個文明的關系
1996年10月10日,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閉幕時,江澤民著重闡述了兩個文明的關系。江澤民指出,一方面,精神文明的發展,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經濟建設搞好了,生產力發達了,就會給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更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又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精神文明有它的相對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而物質條件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也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
兩個文明緊密聯系而又有各自的發展規律,它們互為條件、互為目的,我們必須全面地把握兩個文明的辯證關系,只有兩個文明都高度發達起來,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一切社會的巨大的優越性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
68、樹立一個好的學風很重要
"加強學習,樹立一個好的學風很重要。"這是1999年1月11日,江澤民在省級領導干部金融研究班結束時講話的開端。
他說,樹立好學風,一是要堅持以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二是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三是要堅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改造我們的主觀世界;四是要堅持學習一般知識與學習專門知識的統一;五是要堅持在研究中國特點的基礎上借鑒外國的有益知識和經驗。通過全黨的學習,帶動廣大青少年刻苦學習,是關系到我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和后繼有人的一件大事。
69、西部大開發
1998年5月14日,江澤民提出了"逐步加快開發西部地區,是時候了"的觀點。2000年6月,江澤民在寧夏、甘肅考察工作時強調:進行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黨中央在國際形勢發生新的變化、我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做出的重大決策。
江澤民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將為21世紀我國經濟的發展開拓新的廣闊空間,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對于我們國家未來的繁榮昌盛和長治久安,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70、可持續發展戰略
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正式提出: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江澤民在報告中提到了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
71、偉大的抗洪精神
1998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會上江澤民指出,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現出了一種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
江澤民說,抗洪精神同我們黨的一貫倡導的革命精神和新時期的創業精神一樣,都是我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世世代代都要繼承和弘揚這些精神。
72、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
1996年6月21日,在紀念建黨七十五周年的座談會上,江澤民正式指出:七十五年來,我們有一條基本的經驗,這就是:黨領導的事業要取得勝利,不但必須有正確的理論和路線,還必須有一支能堅決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江澤民說,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是保證我國改革和建設事業順利發展,保證跨世紀目標的順利實現,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
73、三個"想一想"
2000年10月11日,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發表《關于改進黨的作風》的重要講話。他指出,黨的作風問題,就是黨的形象問題,我們要完成現代化建設必須要有好的作風。每一個領導干部都應該好好想一想,參加革命是為什么?現在當干部為什么?將來身后應該留點什么?
74、三個代表
2000年2月25日,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正式提出了"三個代表"的思想。他說,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黨的性質、宗旨和根本任務的新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是加強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75、四個如何認識
2000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就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指出了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如何認識當今的國際環境和國際政治斗爭帶來影響的四個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76、五種精神
2001年1月10日,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提出了要弘揚"五種精神"。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于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斗、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
他指出,我們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利用這些不懈奮斗的精神武裝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使之成為大家的自覺追求,成為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精神動力。
77、軍隊建設五句話
"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這五句話是江澤民在1990年12月1日召開的全軍軍事工作會議上向部隊提出的總要求。
78、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2001年1月10日,江澤民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的講話中,談到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問題。
江澤民說:"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我們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79、宗教問題三原則
1993年11月7日,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江澤民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宗教問題的三原則。一是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三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江澤民說,我們共產黨人有辦法、有能力,引導愛國宗教團體和廣大宗教信徒把愛教與愛國結合起來,把宗教活動納入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做到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80、國際新秩序
1997年4月23日,江澤民在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發表了題為《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的演講。
江澤民說,這種國際新秩序,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主張各國有權根據本國國情,獨立自主的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別國無權干涉;主張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一切分歧和爭端;主張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加強和擴大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的發展和繁榮。 |